學術作品
- 洪靖、郭文華(2022),〈從 STS 到博雅通識:跟著《科技.社會.人 4》去旅行〉。《科技、醫療與社會》35 期,頁 293 - 297。[TSSCI/THCI]
- 洪靖(2022),〈由外而內:道德增強的外在進路〉。屏東:2022 台灣社會學年會。
- 洪靖(2022),〈设计、权力、与民主:重探技术物的政治性〉。《科技伦理研究》第一輯,頁 206-220。
- 洪靖(2022),〈由外而內:技術性道德增強的路徑翻轉〉。花蓮:第十四屆台灣科技與社會(STS)年會。
- 洪靖(2021),〈將行為主義進行到底:新物質轉向的最後一哩路〉。臺北:2021 台灣社會學年會。
- Hung, C. (2021). Freedom Is Not the Issue, But Relation Is: Contextualizing and Extending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Theory in East Asia. Presented at the 13th Taiwan ST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Hualien, Taiwan.
- 洪靖(2021),〈設計與自由:行為嚮導技術的分類與倫理考量〉。《科技、醫療與社會》32 期,頁 133-185。[TSSCI/THCI]
- Hung, C. (2021).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in and for Confucianism-Based Cultures. In Harmonious Technology: A Confucian Ethics of Technology, edited by Pak-Hang Wong & Xiaowei Wang. London. UK: Routledge, pp.50-65.
- 洪靖(2020),〈CSI: Kuhn,SSK 與 STS——評《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科技、醫療與社會》31 期,頁 203-211。[TSSCI/THCI]
- 洪靖(2020),〈拋棄能動性:人類與非人的大對稱〉。台北:2020 台灣社會學年會。
- 洪靖(2020),〈設計、權力、與民主:重探技術物的政治性〉。新竹:第十二屆台灣科技與社會(STS)年會。
- Hung, C. & Jia, L. (2020). From Assessment to Design: What Is Really Needed in Technology Accompaniment to Achieve Subject Constitu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15(1): 73-92. [ESCI]
- Hung, C. (2019). Design for Green: Ethics and Politics for Behavior-Steering Technology.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4TU.Centre for Ethics and Technology (ISBN: 978-90-386-4897-2).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博士論文獎]
- 洪靖(2018),〈保全自由?行為嚮導科技的倫理解方〉。北京:2018 世界哲學大會。
- 洪靖(2018),〈軟的比較硬、硬的比較軟:行為嚮導技術的分類與倫理考量〉。台南:第十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年會。
- 洪靖(2018),〈重探技術物政治性〉(海報論文)。台南:第十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年會。
- Hung, C. (2015). B.F. Skinner'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Presented at the 2015 Bienni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Shenyang, China.
- 洪靖(2015),〈道德的技術或技術的道德:評 Verbeek's Moralizing Technology〉。《科技、醫療與社會》20 期,頁 223-234。[TSSCI/THCI]
- 洪靖(2014),Beyond Heideggerian Criticism toward Technology: The Implications of Dutch Society-Oriente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STS in Taiwan。新竹:第六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年會。
- 洪靖(2014),〈核能,到底能不能?活動報導與 STS 評析〉,見王文基、傅大為、范玫芳編,《台灣科技爭議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頁 95-123。(博/讀)
- 洪靖(2014),〈建築與社會:綠色設計如何促進永續生活〉,見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編,《科技社會人2:跨領域新挑戰》。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頁 248-260。(博/讀)
- 洪靖(2013),〈讓技術設計進入環境教育:技術哲學與 STS 的視野〉。台北:社會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 洪靖(2009),《永續建築與適當科技:如何重塑使用者與現代社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靖(2010),〈台灣科幻漫畫機器人的誕生,1950-1970〉。見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技社會人:STS 跨領域新視界》。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頁 140-155。(博/讀)
- 洪靖(2009),〈綠色設計與使用者:永續建築的困境與解決方案〉。台南:第一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年會。
- 洪靖、周湘雲(2007),〈機器人在台灣:台灣漫畫中的機器人形象,1950-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公眾媒體
- ChatGPT 把我們帶回教育的本質|《週刊編集》071(2023.06.10)
- AI 會超越或取代人類嗎?|《週刊編集》069(2023.04.10)
- 行人地獄來自於開車天堂|《週刊編集》067(2023.02.10)
- 從追問技術到追問人類:在台技術哲學研討的觀察|《週刊編集》065(2022.12.10)
- 反省的反省:「超限社會」的科技藝術批判|CLABO 實驗波.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2.10.26)
- 還在擔心技術性道德增強嗎?從外在環境開始吧!|《週刊編集》063(2022.10.10)
- 技術性增強…什麼?超人類主義的無方向性|《週刊編集》061(2022.08.10)
- 從本質到關係再到自身:技術哲學的追問|《La Vie》220(2022.08.10)
- 往何處去?人類道德增強的潛在問題|《週刊編集》059(2022.06.10)
- 劇場與科技的張力:《光年紀事》裡的技術物|《大劇報》034(2022.06.01)
- 道德增強:為何我們需要生物技術幫忙?|《週刊編集》057(2022.04.10)
- 性愛機器人可能沒想像中那麼糟|《週刊編集》055(2022.02.10)
- AI 不是藝術家,人類就麻煩了|《週刊編集》053(2021.12.10)
- 電車難題有難題但沒電車|《週刊編集》051(2021.10.10)
- 拉圖的行為主義|科技.人文.涵多路(2021.10.06)
- AI 是大藝術家?人工智慧演算出的作品可以被稱為藝術嗎?|PanSci 泛科學(2021.10.06)
- 思考科技的十條提醒事項(三):科技,其實是一種系統|獨立評論@天下(2021.08.30)
- 反思疫情之下的遠距教學|《週刊編集》048(2021.07.10)
- 思考科技的十條提醒事項(二):科技也不是社會決定的!|獨立評論@天下(2021.06.03
- 物作/做人:人類與科技關係的兩種解讀|《字花》091(2021.05.15)
- Podcast 海嘯,但 Clubhouse 退潮|《週刊編集》046(2021.05.10)
- 在人類、自然與科技之間游移:哥吉拉的螢幕形象變遷,與它映射的社會現實|故事(2021.05.07)
- 思考科技的十條提醒事項(一):科技不能決定社會|獨立評論@天下(2021.04.06)
- 好的科技不一定真的好:從車輛競爭史說起|《週刊編集》044(2021.03.10)
- 我們都應該更熟悉手中的科技產品|《週刊編集》042(2021.01.10)
- 當氣候變遷昭示民主挫敗,拉圖的理論提供怎樣的思考?|BIOS mothly(2020.12.21)
- 評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週刊編集》040(2020.11.10)
- 科技與倫理的三種關係|《週刊編集》038(2020.09.10)
- 召唤新型态的科技伦理|《社会科学学报》第八版:读书(2020.08.27)
- 科技大學沒有哲學系|《週刊編集》036(2020.07.10)
- 大數據時代的民主|《週刊編集》034(2020.05.10)
- 科技一定有害隱私嗎?從恐攻到疫情的空間思考|獨立評論@天下(2020.04.23)
- 視科技發展為社會實驗|《週刊編集》032(2020.03.10)
- 科學、美感與技術的深刻對話:《綺麗粒子之夢》|Giloo 紀實影音(2020.02.19)
- 註定的困境:科技發展的兩難|《週刊編集》031(2020.02.10)
- 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嗎?最好先問什麼是人類|《週刊編集》030(2020.01.10)
- 技術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荷蘭技術哲學的觀點|《科學發展》565(2020.01)
- 科技讓人類失去技能——但那又怎樣?|《週刊編集》029(2019.11.10)
- 從他者到自身:《人造之愛》的探問、解析、與隱喻|Giloo 紀實影音(2019.09.24)
- 胎兒超音波與社群媒體:科技中介下人類的新道德邊界|故事(2019.09.13)
- 日本手機和關不掉的快門聲|《週刊編集》027(2019.09.10)
- 樂觀或悲觀看待科技?導讀《人類未來方程式》|Giloo 紀實影音(2019.08.20)
- 在日本熱賣二十萬冊,研究生攻克論文大關的生存指南──《論文教室》|故事(2019.08.04)
- 既自然又科技的雙面哥吉拉|《週刊編集》025(2019.07.10)
- 科技有害隱私嗎?|《週刊編集》023(2019.05.10)
- 自駕車能解決道德困境嗎?或許不能,但你更不能|《週刊編集》021(2019.03.10)
- 很能動的植物賽柏格|《週刊編集》019(2019.01.10)
- 技術設計與人類自主|《週刊編集》017(2018.11.10)
- 重新理解自由|《週刊編集》016(2018.10.10)
- 柔軟但危險:量身訂做行為嚮導技術|《週刊編集》015(2018.09.10)
- 民主裡的自大狂:簡評《專業之死》|獨立評論@天下(2018.08.10)
- 助推大魔王:自由家長主義|《週刊編集》014(2018.08.10)
- 為助推辯護:基本難題與回應|《週刊編集》013(2018.07.10)
- 為什麼Skinner回來了?從鴿子制約到手機成癮的行為心理學|獨立評論@天下(2018.06.29)
- 倫理或效力?勸服科技的兩難|《週刊編集》012(2018.06.10)
- 保護自由:勸服技術的倫理守則|《週刊編集》011(2018.05.10)
- 請把鑰匙還給櫃台:物律能幫什麼忙?|《週刊編集》010(2018.04.10)
- 如何定奪機器人和動物的道德地位?屬性論和關係論的問題與侷限|泛科學(2018.03.15)
- 行為嚮導技術(下)|《週刊編集》009(2018.03.10)
- 行為嚮導技術(上)|《週刊編集》008(2018.01.20)
- 法律、他律、物律|《週刊編集》007(2017.12.20)
- 技術物有政治嗎?|《週刊編集》006(2017.11.20)
- 技術物有道德嗎?|《週刊編集》005(2017.10.20)
- 技術如何塑造人們的行為|《週刊編集》004(2017.09.20)
- 技術幫助我們認識世界|《週刊編集》003(2017.08.20)
- 助推的起點:人類做選擇時真的理性嗎?|《週刊編集》002(2017.07.20)
- 做選擇:助推能做的事|《週刊編集》001(2017.06.20)
- 贊成與反對之外:重新看待性愛機器人|《數位時代》296(2016.10)
- 抓皮卡丘也是一種「政治行動」?Pokémon Go 的技術特性與社會意義|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6)
- 幸福人生只因政策助推?還是全靠人民自主?這本書分析給你看|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6)
- 出入科學與文化的森林:以假亂真的《林中祕族》|MPlus 云閱讀(2016)
- 生死與自由的交錯:關於權力的科幻小說《和諧》(ハーモニー)|MPlus 云閱讀(2015)
- 是否該有「被遺忘權」?當「網上的我」與「現實的我」逐漸合而為一,我們該有權決定如何處置自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技術哲學?荷蘭除了腳踏車之外的另類世界最強大|荷事生非/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5)
- 信息哲学的追问:我们就是信息?|周末画报 854(2015)
- 因應高齡少子化而開發機器人!台灣社會問題中「科技」與「社會」的割裂|獨立評論@天下(2015.02.17)
- 到底什麼是性愛?三種性愛觀與性愛機器人|貝塔象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5)
- 不要再去英美了啦!來荷蘭留學吧:荷蘭的博士制度與申請方式|荷事生非/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5)
- 網路社群媒體是民主政治的強心針嗎?──回應與再議|獨立評論@天下(2015.01.01)
- 兩大性愛觀與性愛機器人|SHS 跨閱誌(2014)
- 性爱机器人在发问:何谓性爱?|《周末画报》835: A28-29(2014)
- 樂評:摧毀規則的界線—《夾子電動大樂隊》|角頭五十航空升級旗艦版《音樂臉譜書》(角頭音樂五十張專輯創立紀念,每張專輯僅收錄一篇樂評,2014)
- 網路世代的選舉:民主政治的未來,好或壞?|獨立評論@天下/BBC 中文網(2014.12.02)
- 科學醜聞再現大螢幕:韓國黄禹錫事件電影版《舉報者》(제보자,2014)|PanSci 泛科學/Cinespot 動映地帶(2014)
- 設計幫我們做出好決定?評《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PanSci 泛科學/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4)
- 荷蘭經驗可以複製嗎?腳踏車文化的理想與現實|Thinking Tawian 想想論壇(2015)
- 人类为什么会和机器人“惺惺相惜”|《知识就是力量》(2014.10)
- 性愛機器人進入性產業的倫理挑戰|科技部科技大觀園(2014)
- 「TED 不讓你/妳看的兩個演講」到底在爭議什麼?兼論 TED 的社會位置|PanSci 泛科學(2014)
- TED 到底該不該讓你/妳看那兩個演講?|PanSci 泛科學(2014)
- 人類如何看待家用機器人?(下)|科技部科技大觀園(2014)
- 人類如何看待家用機器人?(上)|科技部科技大觀園(2014)
- 為什麼鄭捷的父母要道歉?|獨立評論@天下(2014.06.01)
- 臉書可以讓我們變成公民嗎?|天下雜誌 546: 166-167/獨立評論@天下(2014.04.14)
- 科技、環境與社會:重新思考綠色設計|SHS 跨科際電子文庫(2014)
- 你討厭政治嗎?:從 Waldo 到柯文哲|獨立評論@天下(2014.10.25)
- 審議式民主的倒退/迴圈|獨立評論@天下(2014.01.11)
- 因應氣候變遷之國土規劃策略(李鴻源講、洪靖撰)|《風和日麗的背後:水、科技、災難》(范玫芳、林宗德、李河清、潘美玲、楊谷洋、駱冠宏編,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博/讀)
- 科幻機器人與社會:歐美、日本、與台灣|《機器人產業情報 》39: 20-27 (2010)
- 科技、能源與社會:從 2007 台灣社會學年會國際場次談起|《醫療、科技與社會》6: 241-249 (2008)
- 科學家跟你想像的不一樣:《丈量世界》|破報,復刊 457 期(2007)
- 這不是邁向「寫實」的觀看與藝術:《觀察者的技術》的誤讀|《破報》復刊 488(2008)
部份紙本作品提供 PDF 下載連結。網路文章提供部落格原文(文中包含媒體刊登連結)或媒體刊登頁面連結。「博」連到博客來書籍頁面,「讀」連到讀冊生活書籍頁面。如有連結失效或錯誤,請於下方留言告知,謝謝。
更新日期: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