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ost 2 [HTML9]

2019-08-21

雙面哥吉拉:科技與自然的雙重隱喻

在電影院聽到哥吉拉(Godzilla)的嘶吼和主題曲,總是讓人熱血沸騰。近年哥吉拉成功復興,不管是 2016 年的日版《正宗哥吉拉》(シン・ゴジラ)或者今年的美版《哥吉拉 II: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票房都非常亮眼,帶著這頭年逾 60 的怪獸再次回到大眾眼中。在這兩部傑作中,哥吉拉形象都跳脫以往,反映了人類與自然和科技關係的雙重變化

雙面哥吉拉:科技與自然的雙重隱喻 by 洪靖

從 1954 年誕生之初,哥吉拉就一直和核能(更精確地說,是核輻射)脫不了關係。如果談論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傷痛令人不忍開口,那麼就來閒聊造成類似傷害的怪獸吧!在原始設定中,哥吉拉因為受到核輻射而突變,殺傷力完全是人為催生出來的。換句話說,與其說哥吉拉是「自然的」,不如說哥吉拉是「技術的」。日本社會如何應對哥吉拉,就是如何應對某種危險的技術。但哥吉拉的這種「技術性」,卻在往後的系列電影中越加隱晦,甚至逐漸消失。

趨勢清楚可見,哥吉拉的技術性被淡化,自然性則越來越明顯,作為遠古生物的一面常被提起。2016 日版哥吉拉剛出現時,令人傻眼,因為那根本不是一隻龍,而是一條不停蠕動爬行的幼蟲,後來才發育成為我們熟悉的怪獸樣貌。這種成長,是生物的特徵,而不是技術。如果哥吉拉代表著核能,那麼這種轉變似乎意味著,核能已經較少被視為全然人造的產物,反而比較像是某種既存的自然潛力透過技術而釋放。因此,過去那種對「人類製造出怪獸」的批判變得稀薄,濃厚的反而是人類社會如何處理某種突然出現的非人為危機。

雙面哥吉拉:科技與自然的雙重隱喻 by 洪靖
像蟲一樣扭來扭去的幼年日本哥吉拉~好可愛!(蛤?)

當然,透過電影中官僚不停開會的畫面,導演庵野秀明似乎有意批判日本官方面對 2011 福島核電廠事故反應緩慢、忙著卸責,但實際上對於核能本身的批評卻大幅少於以往,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對於強大的哥吉拉,最後的做法只是把牠「凍結」,並且宣告「以後只能想辦法和平共處」。這種應對哥吉拉的方法,幾乎反應了近五年來,日本社會與核能科技關係:封存、觀望、然後重啟,視之為雖有風險但可以善加利用的資源

把哥吉拉視為幫手而非威脅的態度,在今年美版哥吉拉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哥吉拉以外的其他怪獸,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破壞,所到之處一片狼藉、寸草不生——這不正是氣候變遷導致地球崩潰的後果嗎?如果說 2016 日版哥吉拉處理的是人類與核能的關係,那麼 2019 美版哥吉拉則是擴大了版圖,打造出一種人類—自然—科技的三角關係。電影中,哥吉拉被人類寄予厚望,雖然能力強大到令人懼怕,卻是打敗其他怪獸的唯一機會。這無疑暗示了使用核能緩解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雙面哥吉拉:科技與自然的雙重隱喻 by 洪靖
吼!看我的頂級核能嘴炮!

這種暗示,最明顯不過之處,就在於人類試圖用核子彈頭和潛艇「恢復」哥吉拉的時刻。核能射線是過去哥吉拉令人畏懼的因素之一,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哥吉拉最令人讚賞、甚至值得「培養」的能力。如同 2016 的日版哥吉拉,這頭被餵養的美版哥吉拉,也是存在已久的古生物,電影中甚至提都沒提牠是否是人類科技發展造成的後果。1954 初代哥吉拉的設定幾乎消失,人類不過就是協助釋放甚至加強某種自然界中存在許久且潛力十足的能力。電影最後,世界恢復生機,也帶出了和日本幾乎一模一樣的宣告:人類只能與哥吉拉共生。

近年這兩部哥吉拉電影,即使都不否定哥吉拉可能帶來危險,卻也開始大量賦予哥吉拉正面意義和作用。哥吉拉變得越來越不像人類造成的災害,反而是某種可資利用的資源與潛力。事實上,哥吉拉所代表的不只是核能,牠可以象徵任何力量強大卻帶有風險的科技,而這兩部電影所訴說的,都不再是對這種「科技哥吉拉」的全然的拒斥(或接受),而是人類與其共同生存的必須與必要。

※本文(不含圖片)原刊登於《週刊編集》第 25 期,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