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ost 2 [HTML9]

2014-06-20

當機器變得像人:人類如何看待家用機器人(上)

家用機器人」是近年全球機器人工業的發展重點,不少科學家與工程師都希望研發出可以進入家庭協助家事、陪伴孩童與父母的機器人。例如義大利正在研發一種照護機器人,命名為「羅賓先生」,用來協助家中高齡長者的生活起居、注意使用者的健康狀況,使用者也可以透過這個機器人身上的螢幕來與家人或醫生進行遠端聯繫和諮詢(註一)。

其實,現在的生活當中,已有一些機器人早已進入大眾家庭,例如機器小狗 AIBO,或者掃地機器人 ROOMBA,雖然不像羅賓先生這麼先進,但卻也都是家庭的好幫手,受到許多歡迎。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機器人?當家庭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先進,我們有沒有可能把它們視為真正的「家庭成員」?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倫理挑戰?

Robot Ethical Issue and Roomba
Roomba 與小孩
(Photo credit: mobileinformationlab, CC BY-NC-ND 2.0)

「家用機器人」算是社會機器人(social robots)的一種,因為家用機器人若要能夠順利進入家庭生活之中,它們就必須擁有足夠的能力與家庭成員互動,也要有能夠在沒有使用者直接操作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工作。換句話說,這些機器人在履行它們「被設定的」功能的時候,需要呈現出某種程度的「自主性」,這是機器人要融入社會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不過,身為人類的我們,時常會有把活動物體「擬人化」(anthropomorphize)的傾向,不知不覺認為它(跟我們一樣)是有「生命的」,進而對其投射情感。這種傾向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中很容易見到,只要想想人們如何與寵物相處就可領略一二。人類對於機器人是否也會如此?可能有人會說,如果機器人的外觀太像真的人類或是寵物,那麼確實有可能,但是如果它看起來就只是一台「機器」,那麼我們應該不至於對它「產生感情」。然而,實際上,對於機器人的行動,人類也常會有類似的解讀(註二)。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對於機器人行動的認識,是在互動之中、而不僅僅是旁觀,那麼把機器人看成獨立生命個體的傾向會更為明顯。機器人學家 Matthisa Scheutz 認為,一般討論機器人是否可能擁有「個體」地位的時候,通常把焦點放在機器人是否擁有某些「人類」特質,例如能夠自主決定或者可以自由行動,卻忽略使用者是否、又是如何把它們看成生命個體。Scheutz 認為,機器人是否被當成具有生命、甚至成為人類投射情感的對象,不僅關乎機器人的外觀是否接近真人或動物,也不在於它們是否擁有人類特質,而在於它們如何人類「互動」,即使這些機器人的動作都是透過程式設定而來。

Scheutz 在實驗中觀察到,當人類與機器人一起完成某些工作任務的時候,即使機器人的動作非常單一而且機械化,但比起只是在旁觀看機器人做出相同動作,與機器人「合作」的人類更容易把這個機器人視為一個自主的活體(註三)。又例如,對於同樣發出聲音與訊號的機器人,如果它發出這些聲音與訊號的時機是在人類做出某些動作之後——也就是說從旁來看,機器人似乎正在對人類行為出反應——那麼這個機器人通常會被人類賦予比較高的「自主」評價(註四)。換句話說,雖然機器人做一樣的事情、發一樣的聲音,但是如果這些「行為」發生在與人類互動的過程當中,人類通常傾向將它們的動作看成是對人類動作的「自發回應」,而不是某種人為寫入的計算程式的結果。在互動的過程與情境裡,人類傾向把機器人視為自主的與自由的,也因此更容易把機器人當成一個「個體」,而不單純只是「機器」。

日本機器人
Japanese Robot
(Photo credit: buck82, CC BY-NC 2.0)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很顯然地,由於家用機器人在功能設定上必須要對人類行為做出反應,因此比起一般機器人或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的「互動」特質讓它們更容易被使用者當成是一個活體,也更有機會成為一個「正式的」家庭成員。我們可能會尊重它、保護它、甚至愛它。許多「飼主」自認是機器小狗 AIBO 的主人,因為 AIBO 正是用這樣一種對待主人的「態度」來對使用者做出反應。當掃地機器人 ROOMBA 撞到我們的腳而快速退開或轉向的時候,我們可能認為它「知道」要避開不去碰傷那個買它回家的人,但實際上,它避開我們就跟避開桌腳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在 ROOMBA 的「心中」,我們跟桌子可能都是一樣的呢!

由於家用機器人這種「與人互動」的技術特質,我們不難想像,當未來的機器人越來越擅長與我們互動,我們可能更容易對它產生「情感聯繫」。雖然有人認為,在機器人的設計上,人類對於機器人擬人化的解讀傾向,有助於人類更快接受機器人進入家庭、甚至成為家庭正式成員之一,不過這個「機器—人」的情感建立,卻也可能帶來倫理上的隱憂。這些隱憂是什麼?又該怎麼因應?這些正是本文下集想要進一步討論主題。

附註:
一:請參考網路新聞〈義大利研發機器人保姆可全天候監測獨居老人健康狀況〉(瀏覽日期:2014/06/12)
二:請參考 林宗德〈人與機器人互動(一):擬人化〉(瀏覽日期:2014/06/12)
三:請參考 Schermerhorn, P., & Scheutz, M. (2009). Dynamic Robot Autonom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Robot Decision-Making in a Human-Robot Team Task.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 interfaces (pp. 63–70). New York: ACM.
四:請參考 Scheutz, M., Schermerhorn, P., & Kramer, J. (2006). The Utility of Affect Expression in Natural Language Interactions in Joint Human-Robot Tas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pp. 226–233). New York: ACM.

※本文供稿【科技部.科技大觀園】: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