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ost 2 [HTML9]

2019-12-27

日本手機和關不掉的快門聲

幾年前,我去日本參加學術會議,會議結束後, 免不了大家合照留念一下。「喀嚓、喀嚓、喀嚓」。快門的聲音此起彼落,有點吵——咦?是用手機拍的啊?通常手機拍照是沒有聲音的。我好奇詢問了新認識的日本博士朋友們,為什麼他們拍照時手機都有聲音?他們說,在日本,手機相機的快門聲是不能關起來的。

日本手機和關不掉的快門聲 周刊编集 27 by 洪靖

為什麼?我請他們幫忙查找日文相關報導,自己也看看有無中文或英文討論。可惜,數量非常少,三種語言加起來大概不超過六篇。不過,已經足夠拼湊出箇中原因。

2000 年時,全世界第一支具有照相功能的消費型手機,在日本上市,由 J-Phone(日本手機大廠 Soft Bank 前身)所開發、製造。由於拍照變得非常方便,加上日本人習慣使用手機 email(而不是簡訊)溝通,一時之間形成所謂「写メール」(sha-mail)——写真(拍照)+Mail(郵件)——的風潮。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偷拍」(盜撮)問題,尤其在像東京這樣擁擠的大城市。

為了解決偷拍問題,日本政府不只加強宣導、建立更好的通報機制,也大幅加派警力(特別是各大地鐵站)。無奈情況未見好轉。令人意外地,日本電信業者在自主設立的規範(日本の通信事業者の基準)中,開始規定所有在日本製造和販售的手機,內建相機的快門聲必須永遠開著——即使手機調成靜音模式也一樣。此後,偷拍事件雖然沒有完全消除,但明顯一降再降。

日本於千禧年率先世界推出拍照手機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偷拍」確實是個道德問題,但它的加劇和緩解,都和品德教育沒有太大關係,反而關乎技術設計。傳統相機(包含單眼和雙眼)依賴實體「門」的開啟和關閉來控制光線打在底片上,但數位相機依靠的是感光元件(CMOS 或 CCD),所以實際上完全不會發出機械運動時的「喀嚓」聲。

數位相機的「無聲」,還不至於造成偷拍氾濫,畢竟手上確確實實是一台相機。然而,當相機內建在手機裡時,不只設備本身看起來不再是一台相機,更模糊了「使用手機」和「使用相機」兩種行為的邊界——當某人把手機放在他的面前時,他究竟是在用手機打字或用相機拍照?這種設計讓拍照行為本身得以隱匿在使用手機的行為當中,大幅降低了拍照被發現的風險(再也不用像狗仔隊一樣躲起來),也因而增加了偷拍的可能性與方便性。

當手機設計師和製造商在數位相機中模擬傳統相機的快門聲(換句話說,這個聲音是「假」的),並且使之無法關閉,逆轉就發生了。一方面,快門聲再次把相機和手機模糊邊界帶了回來,不只提醒使用者本人,也告訴周遭的人,現在他拿在手上的是相機,而不是手機;它也同時迫使用者和周圍人評估「使用手機」這個行為。另一方面,快門聲的強制性轉換了風險的承受者,周遭的人不再身陷擔心「被偷拍」的泥沼,相反地,企圖偷拍的使用者則暴露在「被發現」的風險之中。

技術哲學告訴我們手機內建快門聲可以阻絕偷拍行為

為什麼不乾脆重新分離手機和相機——嚴格禁止手機內建相機?當然,這在技術上絕對辦得到,但很難說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強制快門聲雖然有效阻礙偷拍的可能,但它沒有禁止臨時起意並受到允許的拍照。我們——相機手機的使用者——仍然可以享受快拍帶來方便、趣味、和驚喜。如果當初採用禁止策略,就很難會有如今蓬勃發展的快拍文化和攝影社群,大概也不會有 Instagram 這種繽紛多彩的社交平台。

強制快門聲已經成為某種「必需」。即使 Apple 一向以全球一致為設計標準,日本販售 iPhone 的還是跟其他國家的不一樣——快門聲無法關閉。Android 手機亦是如此。更有趣的是,有些不在日本當地販售的手機,一旦插入日本 SIM 卡,關閉快門聲的選項也會自動消失。當然,強制快門聲仍有破解方法,但對多數人來說並不簡單,通常也不會這麼做。

很少有日本人覺得這種設計讓他們失去手機拍照的自由。他們覺得「本來就這樣」。當我告訴新認識的日本朋友們,我的手機是沒有快門聲的,他們甚至很驚訝地說——「真的嗎?」彷彿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對自由有不同的標準一樣。

※本文(不含圖片)原刊登於《週刊編集》第 27 期,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