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禹錫(Hwang Woo-Suk)是土生土長的韓國分子生物學家,在 1995 成功複製牛隻,2005 年初用十一位患者的體細胞核培養出胚胎幹細胞株,登上國際指標期刊 Science,同年 8 月又在另一國際期刊 Nature 刊登成功複製一條狗的研究報告,突飛猛進的進展震驚國際社會與學界。對於天生罹患痼疾的病人與家屬來說,黄禹錫在幹細胞研究上的成果,無疑帶來明亮的希望曙光。
對於韓國社會來說,這樣一個從未留學但領先他國的科學家,代表了韓國在國際上的崛起與自信。 政府不只通過為黃禹錫量身訂作的《生物科技道德法》,還成立「世界幹細胞中心」(The World Stem Cell Hub),並將他封為「最高科學家」。黄禹錫的成功不只席捲全球科學界,更成為韓國人民的期盼與驕傲。
然而,就在聲勢達到頂峰之際,黄禹錫被指控造假,韓國電視台也開始製作節目深入追蹤真相……
黄禹錫和他的複製狗(圖片來源) |
前面幾段是黃禹錫事件發生前的真實狀況,也是這部電影《舉報者》的故事背景。接下來的部份,則是電影的劇情。據說電影改編還算忠於史實,因此以下稍微花點篇幅詳述情節發展。
注意!以下透劇
電視台 NBS 節目〈PD 追擊〉製作人尹敏哲接到檢舉,指稱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生物科學家李長煥透過不法手段獲取女性卵子。根據研究倫理規定,由於女性捐贈卵子屬於侵入性手術而且可能對性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婦女只能在自願的情況下捐贈,不能受到威脅或利誘。然而,檢舉者指控李長煥使用的其實是「買來的」卵子。
尹敏哲將此事呈報上級,但上級顧慮到李長煥的地位,並不同意追查。尹敏哲不願放棄,聯絡上一位曾在在李長煥團隊工作但後來離職的老朋友沈敏浩,卻得到一個更大的、更嚴重的爆料:沈敏浩指稱李長煥的幹細胞是假的,他從來沒有成功過。得到這樣有力的爆料,電視公司長官同意尹敏哲繼續追查,最重要是找到事證。
製作人尹敏哲(左)與爆料者(沈敏浩) |
與此同時,李長煥仍然繼續公開演講、餐會,也不斷得到媒體關注與社會掌聲,許多病患與家屬也在殷殷期盼李長煥的研究進展,對於李長煥充滿感激之情。而當李長煥接獲消息,得知尹敏哲的追查行動,他決定透過團隊了一位女性研究者——沈敏浩的妻子金美賢——壓下對手的疑慮。他讓金美賢進入幾乎沒有人進入過的幹細胞保存厙,親眼目睹幹細胞的存在。
這個舉動讓金美賢嚴重懷疑沈敏浩的爆料有誤,沈敏浩得知以後也十分震驚,因為如果幹細胞真的存在(也許是他離開團隊以後才成功的),那麼整個舉報顯然失去基礎。接獲消息的尹敏哲也大受打擊,電視節目團隊亦開始對他失去信任。這個時候,李長煥放出消息,說沈敏浩是因為當時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工作所以離開團隊,如今的爆料只是挾怨報復。此舉更讓 NBS 對尹敏哲掌握的證據信心全失,投票決定撤銷節目製作。社會大眾也開始抗議電視台與尹敏哲,甚至產生強大的輿論壓力。
不過,沈敏浩在龐大壓力之下,決定告知尹敏哲當時離開團隊的原因:李長煥要求他和工作夥伴李道亨造假論文。沈敏浩不願接受而辭職,然而李道亨接受了。這個告白讓尹敏哲重燃希望,決定飛去美國訪問目前在匹茲堡進修研究的李道亨(在一個與李長煥團隊密切合作的機構),並暗中錄下李道亨坦誠被指使的畫面與聲音。
尹敏哲於匹茲堡採訪李道亨 |
而金美賢也因為沈敏浩的證言決定相信丈夫,甚至偷偷再次進入幹細胞保存厙偷出一個試管(內裝幹細胞),要讓丈夫與尹敏哲拿去做 DNA 檢驗。尹敏哲帶著錄影錄音回到國內,整個節目團隊重獲鼓舞,再次紛紛同意節目應該繼續製作,尹敏哲也趁機要求李長煥接受採訪、要他澄清事實。可是輿論的外界壓力依然存在,當尹敏哲採訪完李長煥、離開李長煥的研究所時,竟遭到門外民眾的辱罵與攻擊。
當然,李長煥不會坐以待斃。他找到爆料的李道亨,讓他召開記者會公開說明自己是被逼迫所以做出假的供詞。這個舉動將社會輿論推到高潮,各種抗議行動與電話湧入電視台,整個節目團隊遭受莫大壓力,相關人員甚至必須調職或懲戒。現在尹敏哲唯一的希望,就是幹細胞的比對。然而,在訪談中答應 DNA 比對的李長煥,卻在最後一刻賴皮、要求再給三個月時間才交出實驗產品以供檢驗。他深信尹敏哲與 NBS 大勢已去,不可能再繼續製作節目、遑論播出。
李長煥(右)向尹敏哲要求多給三個月時間 |
不過,尹敏哲的助理金怡瑟把李長煥的研究報告上傳到生物醫學的網路論壇,引發一陣討論,甚至引起相關學者的注意,並連署要求李長煥必須清楚交待疑點。這一點點的正面回響,鼓舞了製作團隊幾乎已經消失的士氣,尹敏哲直接找到電視台老闆、哀求播出〈PD 追擊〉。到底報導會不會成功播出?
NBS 老闆最後同意播出〈PD 追擊〉,而播出之後輿論也開始轉向,換句話說,NBS 製作團隊受到了肯定。最末一幕,當原本要離職的上司回到原來的位子、與尹敏哲聊天之時,尹敏哲再次接到爆料電話,他邊說邊微笑,離開上司的身旁,準備面對下一次揭穿真相的挑戰…
個人評論
《舉報者》有多麼忠於真實事件?作為一個觀看者——觀看真實事件也觀看改編電影——其實很難論斷,但可以確定的是,許多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角色,電影裡頭也都有出現。除了李長煥代表黄禹錫之外,電影中尹敏哲在現實生活中叫做韓鶴洙,爆料的沈敏浩則是前研究員柳永俊。電影中的電視台 NBS 在現實生活中是韓國大媒 MBC,而〈PD 追擊〉實際上則是一個叫做〈PD 手冊〉的節目。李道亨這個角色的確存在(一時查不到名字),而且黄禹錫團隊密切的合作對象也是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換句話說,在真實事件當中扮演起承轉合、穿針引線的角色,在電影中也撐起了劇情的推展與轉折。
說實在,這部電影並不刺激(雖然海報看起來蠻厲害),但難得的地方是,它忠實呈現了每個角色在事件當中的掙扎,以及當時韓國社會的氛圍。「真相」與「國益」的拉扯,是電影中許多場景不斷出現論題。當尹敏哲向上級呈報製作計畫,他們問的是「真相與國益哪個重要?」;當大眾知道電視台正在質疑李長煥,他們說的是「怎麼可以傷害國益?」;當青瓦台(韓國政府)知道事態嚴重打算介入調停時,他們考慮的是「應該保護真相還是國益?」。
被記者包圍的李長煥/黄禹錫 |
這個拉扯如實反應了當時黄禹錫事件發生之際給予韓國帶來的巨大影響。當黄禹錫被賦予韓國最高科學家的號稱、當黄禹錫被視為韓國教育系統的優秀產物、當黄禹錫開始象徵韓國的國際地位,整個國家就開始陷入一種「科學的國族主義」當中。就韓國的歷史習性來說,科學的國族主義在韓國可能比起其他國家更為嚴重一些,因為這直接關乎所謂的「民族自信心」。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真相的重要性,但在事關民族顏面與自我肯定的情緒中,對於真相的追求常常只能退居第二。
任何對於黄禹錫的指控與責難,都是間接對於韓國的貶低、對於大韓民族的侮辱。如果指責來自外部,那麼或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群眾在心理上可以將其歸類為「外敵」,而外敵本來就沒有理由對韓國說好話、做好事。但當指責來自內部,這就變成一種不可饒恕的背叛:見不得自家人好的人一定有二心。這就是我們在片中不斷可以看到的,民眾對於尹敏哲等人從一開始的不耐到後來變成憤怒,他們在電視台門口聚集、抗議,也跑去爆料人沈敏浩家中丟石頭,最後在尹敏哲當面訪問李長煥之後達到高峰:大家對著尹敏哲和助理金怡瑟丟雞蛋!
民眾對著尹敏哲和金怡瑟(右三)丟雞蛋抗議 |
電影中最精準反應現實的部份,不是某個場景或者某個橋段或者某個人物,而是這個科學國族主義的氛圍。當然,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韓國民眾的情緒簡直不可思議,怎麼會這麼盲目地相信一個科學家、又盲目地反對想要說出真相的人?然而,當類似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或當我們就身處事件當中),我們真的能夠肯定自己就不會陷入相同的情緒,也不會覺得「唱衰」是件很可惡的事情?其實,這是個司空見慣的場景:對著自己身處團體說壞話的人總是會被討厭,因為「X益」是群體前進的方向,當大家都在往前走、群體正在壯大的時候,你怎麼能自己倒退甚至還拉大家一起?
要在當下情境做出正確選擇的困難,導演的處理應該算是不錯。《舉報者》並沒有一昧指責民眾被國益遮蓋雙眼,而是透過病患與家屬的角色來採取一種同情的理解。劇中幾次出現病患家屬對於李長煥的期盼與懇求,甚至有一幕是一個母親帶著智能障礙的兒子「攔路劫轎」,讓兒子用著生澀但努力的言語對著李長煥說「我們相信你,我們支持你」。對於病患與家屬而言,尹敏哲在做的並不是揭露事實,而是摧毀希望。生活很辛苦,而能夠支持他們生活下去的就是那個希望。希望通常還沒發生,但當它被賦予高度信心,就會猶如一種「有做就會成功」的預言,變成最不容質疑的東西,而認清現實也會引來巨大的情緒反應。
民眾攔路給予李長煥支持,而李長煥哭了 |
事實上,即使我們真的夠屏除傾向國益的考量,也不一定就能夠做出對的選擇。因為,在事情發生的那個時刻,並沒有充足或決定性的證據能夠指出對的究竟是李長煥還是尹敏哲。我們常用的推測程序「A造假可以獲得好處所以A可能造假」(利益模型)其實派不上用場,因為實際上任何一邊都可以透過造假獲得好處:李長煥造假可以得到學術聲望和政府資金,而尹敏哲誣陷則可能獲得更好的職位、NBS 也可能得到更好的收視率。或許對於後者來說「投資」風險比較大,不過因為相對而言損益比也較高(假如成功的話),所以其實「沒必要」造假的說法並說不過去。換句話說,基於眼前勢力誰強誰弱來選擇相信其中一方並將利益模型歸於另外一方,這種作法可能有待商榷。
當然,這部電影並非沒有缺陷,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有點英雄主義。雖然看得出來導演盡可能避免後見之明的陳述方式,但一部電影無論如何必須選擇一個視角,而導演選擇了「舉報者」——尹敏哲——這一邊。這一點從電影的收尾就可以看出:電影並沒有去問李長煥後來的狀況,而是呈現尹敏哲將要再次「揭發真相」的動力和企圖。這很容易讓電影變成正邪對立的結構,也讓觀眾做出這種二元——李長煥很壞心,尹敏哲很正義——的詮釋。也許為了商業考量,這是不得不採用的視角(誰不愛英雄?),不過導演其實有在一些小地方替李長煥「說話」。
最明顯的一個橋段,是李長煥在即將被揭發之際回到鄉下「探望」他複製成功的狗「茉莉」,他嘆了口氣對牠說:
因為大家都在看著我,所以沒能停手,稍微有一點成就就想再多要一些,向我索取的越來越多,結果錯過了停下來的時機。
接著李長煥就自殺了(但未遂)。在電影中,這並不是李長煥公開的辯解之詞,而是個人私下的內心告白。在我看來,導演想要表達的是,李長煥鑄下大錯並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全然的壞人,他也許有點貪心、有點自私(誰沒有呢?),但會從小錯逐漸走向大錯很多時候是某種情境之下的後果。雖然韓國民眾事後可能抱怨李長煥欺騙了大家的感情、簡直就是國恥,但當初正是因為民眾的國族主義情緒才把李長煥推到這個只能進不能退的境地。
背負全民期待的李長煥,已經不能回頭 |
《舉報者》確實值得推薦。雖然情節並不緊湊,而且裡頭不少生物醫學專業名詞,但如果觀眾能夠理解韓國科學國族主義的背景、能夠體會在真相與國益當中拉扯的艱難,這部片無疑能夠帶來許多思考與反省。如果你對黄禹錫事件有興趣,《舉報者》也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不過,台灣似乎沒有公映此片,這點甚為可惜。雖然科學國族主義在台灣並不明顯,但不代表沒有。事實上,對於許多亞洲國家來說,在脫離帝國殖民的歷史情境之下,國族主義或多或少都在發揮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學與技術方面,這些國家邁入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政府往往扮演帶頭與推動的角色,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因此,除了必須防範與警惕科學造假之外,這部片有個更重要的意義:科學國族主義可以成為國內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但必須小心地避免情緒過度膨脹。適當的期盼會是正面的力量,但過多的希望卻可能造成懸崖來不及勒馬。
(本文圖片無特別註明者皆來自豆瓣電影)
後記
到底,現實中黄禹錫的研究結果是不是假的?實際上,韓國法院最後只判黄禹錫兩個罪行,一個是非法取得卵子,一個是貪污公款。他的十一個幹細胞株論文雖然當中有好幾個是變造的,但他的複製技術事後(2007)被證明成功也可行——黄氏細胞株有效。不只如此,後來許多西方研究團隊也發展出和黄禹錫當初相同的技術與專利,然而諷刺的是,黄禹錫沒有得到任何的聲譽(credit),而是這些後來做出相同結果的科學家。換句話說,黄禹錫研究過程中的行為失當,實際上並沒有干擾他的學術正確性。論者指出,黄禹錫其實是國際「話語權」(誰說話比較大聲、比較會被當成對的)失衡的受害者,例如:西方科學界並沒有比較嚴謹,事實上當初指證黄禹錫的一位西方學者 G. Schatten 在事件中也有嚴重的道德瑕疵,然而媒體幾乎無人追究;或者,Science 在首爾大學調查報告出爐時立刻撤銷黄禹錫的論文,前後僅僅歷時 24 天,然而對於西方學者有爭議的研究報告卻可以等待十年時間,讓學者提出異議和上訴(巴爾的摩事件)。
※本文獲刊於【PanSci 泛科學】:連結
※本文獲刊於香港影評網站【Cinespot 動映地帶】: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