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ost 2 [HTML9]

2017-11-03

做選擇?助推能做的比你想得多

今年初,我在荷蘭參加了一門討論氣候變遷的講座課程,連續四天。這門課讓 90% 的學生在課程期間變成了素食者(含全素和奶蛋素),有的學生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仍會偶爾想找素食來吃,其中包括我。課程講師並未宣導吃素,牆上也沒有勸導吃素的標語。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Dutch Typical Lunch 荷蘭典型午餐
荷蘭的典型會議午餐——都是麵包!(作者攝於某個會議中午,很糊)

課程主辦單位只做了一個小動作:連續四天供應的午餐,都以素食三明治和水果為主(荷蘭午餐習慣吃麵包) 。這種技巧有個正式名稱:「助推」(Nudge),指的是:
透過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中的元素,讓人們的行為朝可預期的方向改變,但不禁止其他選擇也不大幅改變經濟誘因;而且這樣的介入可以使用極低的成本避開。(註)

所謂「選擇架構」,是指人們在做決定時必定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且常常不自知。比如說,銀行網站使用藍色比較能夠獲得顧客信任,或者超市裡接近眼高位置的零食銷售率往往比較高。換句話說,如果充分利用這類環境因素,就能幫助人們做出「正確選擇」。這正是荷蘭課程主辦單位做的事:刻意優先提供素食餐點,藉此形塑有利素食的選擇架構。

只提供素食難道不算強迫嗎?當然不是,教室樓下就是學生餐廳,可以買到肉類食物,開銷也可以報帳。但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吃素?他們說(跟我一樣),就是因為懶。不想走下樓,也不想排隊,更不喜歡報帳程序。眾所周知,「懶」經常是影響決定的因素之一,而主辦單位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選擇的自由並未被剝奪,只是不同選項的方便程度略有不同。

Nudge 助推的各種版本
Nudge 的英文版、繁體中文舊版、繁體中文新版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課程提到「畜牧業排碳且極大,是全球暖化原因之一」,但這並非大家吃索的原因。這個知識大家早已知道,問題在於平時的選擇架構並不鼓勵我們實踐所學。這正是助推重要的原因:我們一向訴諸「提供知識」來改變大眾行為,但「知」和「行」往往各行其是。當教育和宣導顯得力有未逮,助推最好趕快上場救援。

「助推不強迫,但也不公平」,你可能這麼想。只看課程午餐確實如此,但若廣泛考慮日常生活,這種不公平反而塑造了公平。不論學校食堂或街上餐廳或超市熱食,日常生活的飲食選項基本上都是突顯肉類,甚至時常沒有素食可選。當生活架構偏向非素食的時候,課程午餐做的不過是讓架構變得平衡一點。

課程午餐只是助推廣泛運用中的小例子。包括荷蘭等許多國家都已將助推列為政策工具,但台灣尚未開始。許多人認定助推與「操控」無異,這也是值得討論的議題,但當前應當思考的是:當我們想要推廣某些行動的時候,應該提供人們什麼樣的選擇架構?

註: Thaler, Richard H., and Cass R. Sunstein. 2009.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中文版可參考:張惠英譯(2014),《推出你的影響力: 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丶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時報出版。

週刊編集 01 專欄文章掃描
本文(不含圖片)原刊登於《週刊編集》第 01 期,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