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
美國脫口秀 Skylark Tonight 由於主持人戴夫(Dave,詹姆士法懶科飾)和製作人艾倫(Aaron,賽濕羅根飾)兩人合作無間而受到歡迎,不過艾倫卻因為被早期同學取笑「只是弄些娛樂八卦」而悶悶不樂。就在此時,兩人看到新聞報導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非常喜歡他們的脫口秀,因此心生一計:何不採訪金正恩?聯絡北韓涉外單位,沒想到竟獲同意!在兩人出發之前,美國中情局(CIA)找上門,威脅利誘兩人趁著訪談之際利用毒物刺殺金正恩。抵達北韓以後,戴夫在採訪之前有機會與金正恩長時間相處,發現金正恩並非想像中的壞人,加上親眼所見的北韓街道與商店欣欣向榮,因此動了放棄刺殺的念頭、並將毒物丟棄。然而,在某個場合中,戴夫看到金正恩不惜以大規模殺人來成就自己的態度,同時發現北韓榮景其實只是佈景,戴夫與艾倫決定在沒有毒物的情況下,利用這次的採訪機會讓金正恩顯露虛假與疲態……
戴夫(左)與艾倫(右)和 CIA 通話中 |
如果光看劇情介紹,大概會以為這是一部如同《亞果出任務》(Argo)那樣嚴肅對抗極權主義的電影,也很難不把它和《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聯想在一起。不過,《名嘴出任務/刺殺金正恩》實際上不是什麼刺激的諜報片,而是一部徹頭徹尾充滿髒字、性笑話、和生殖器的惡搞電影。如果你看過賽濕羅根與詹姆士法懶科的前作《大明星世界末日》(This Is the End),這部片就是那個樣子──充滿各式各樣遊走政治正確邊緣的對話與情節,不過說實話整體效果很好笑也很娛樂。《名嘴出任務/刺殺金正恩》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理想,相信賽濕羅根也不是這種類型的導演,所以我倒覺得不需要過度看重這部電影的政治內涵,或者將它詮釋為「戳破金正恩神話」的作品。更何況,已有報導指出,電影上映之前受到來自北韓威脅的種種風波,很可能只是母公司 Sony 的商業操作。因此,與其從這部片來討論北韓獨裁體制或金正恩政權,不如來看一下美國好萊塢的意識形態如何在《名嘴出任務/刺殺金正恩》出現與運作。
You know what is more destructive than the nuclear bomb? Words!
你知道什麼東西比核彈更有殺傷力嗎?言語!
這是在電影中當戴夫和金正恩在打籃球越混越熟時,金正恩對戴夫講的一句話。這句話其實就是整部《名嘴出任務/刺殺金正恩》的情節基調,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看。在表層,「言語比核彈更有殺傷力」反映著刺殺金正恩方式的轉折。在電影開始,刺殺方式預定是毒殺(用一種靠握手就可以透過肌膚吸收的毒片),但後來戴夫和艾倫後來決定採用訪談的方式,讓金正恩的真實面目透過語言呈現出來。這個轉折來自北韓叛將媒體部主任朴素英的建議:「美國還要這樣幹幾次?殺死金正恩是沒用的,馬上會有人接替,他還有兄弟、還有其他將軍。人民需要知道他不是神,他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然後人們才能準備好迎接改變!」
這個宣稱正好呈現了民主制度運作的兩條基礎:(1)不信任政治人物,除了沒有人可以跟神一樣完美之外,更是因為在聖經中每個人都有原罪;(2)真理越辯越明,所以言論自由是一定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而媒體作為第四權正是依賴這個權利。換句話說,比起在生命上的刺殺,倒不如政治上的刺殺──前者用的毒物,而後者用的是言語。這點其實有點像韓國電影《舉報者》(제보자),有著強調媒體揭穿真相功能的意味。不過,這其實也反過來諷刺了美國在國際上惡名昭彰的作法:以民主之名除掉敵對國家的領導者。很多政治分析都指出,美國在乎的是國家(與統治集團)利益,而不是什麼民主價值,所以除掉某個人比推翻制度更優先:美國只是想要敵國換上一個比較符合自己心意的獨裁者而已。
你知道什麼東西比核彈更有殺傷力嗎?言語! |
「言語比核彈更有殺傷力」的深層意含,則是電影架構的邏輯:流行文化溝通/統治世界。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重要的劇情轉折起因都是流行文化。電影裡頭的金正恩被塑造成在政治上極度反美但在生活上卻十分喜愛美國文化的領導者——他除了喜歡看脫口秀 Skylark Tonight 之外,鍾愛的美劇是《宅男行不行/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最愛的歌手是凱蒂.佩芮(Katy Perry)、當然也很愛打籃球(真實的金正恩據說很愛 NBA 小蟲羅徳曼)。當全世界媒體毫無機會採訪金正恩的時候,為什麼戴夫和艾倫能夠取得先機?因為金正恩喜歡專職訪問美國流行藝人的脫口秀 Skylark Tonight。在最後的訪談中,為什麼金正恩崩潰大哭,顯露自己不過是走不出父親陰影的小孩?因為主持人戴夫輕輕唱起了金正恩最愛的一首歌——凱蒂.佩芮的〈Firework〉。換句話說,置金正恩於死地的,不是任何別的東西,正是美國流行文化。
名嘴出任務,任務的起點是流行文化,任務的終點也是流行文化。核彈沒有殺傷力,有的是另一種更深層的言語,而這種言語來自於流行文化的各種符號:籃球、歌星、影集…等。流行文化在片中被設定成一種沒有國家隔閡的普世語言/言語。就連導演賽濕羅根都說,他相信能夠串連起世界的正是流行文化。這其實意味著一種經常出現的基本假定:好萊塢電影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產業。然而,就像你我可能已經意識到的,這個流行文化是美國的,而不是其他國家的。美國流行文化不是世界流行文化,而是變成世界流行文化,而之所以能夠「變成」是因為美國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勢力作為後盾,才使得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文化帝國主義」贏家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花費時間來融入一部印度寶萊塢電影,卻很少需要相同時間才能享受美國好萊塢作品。
戴夫(左)與金正恩(右)成為知心好友? |
如果說《名嘴出任務/刺殺金正恩》試圖質疑北韓金氏政權的獨裁神話,那麼很明顯它並沒有懷疑美國流行文化的普世神話。政治上的集權經常引發反彈與抗爭,但文化上的獨裁卻可以讓每個人都樂在其中而且不加思索者——金正恩用武力統治北韓;美國則用文化統治世界。這導致一種經常可見的矛盾現象:我們經常緊張與提防來自(政治集權的)中國的文化輸入(所以總是強調本土化、去中國化),但我們卻對於美國的文化殖民沒有絲毫敵意、甚至視為理所當然的普世價值(所以常常支持美國說法而反對中國觀點)。
這或許是當我覺得《名嘴出任務/刺殺金正恩》的笑點相當精彩之時反而有點驚醒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可能也僅僅是個文化上的被殖民者吧!不過,話說回來,誰又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