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不要核電?」這真是個大哉問。「要不要核電」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其他發電方法能否取代核電的問題,也不是核電安不安全的問題,而是我們選擇要過甚麼樣「生活形式」的問題。
擁核人士不斷強調核電有良好的「穩定性」,足以持續供應現在的用電狀態,而對於支持綠色發電的科學家來說,不管是風力、太陽能、或是潮汐,最大的困難就是它們「不夠穩定」,對於環境變動的敏感度太大。為什麼穩定會是個問題?原因是,我們所有基礎生活物質的生產模式,都建立在穩定的能源供應上。電源不穩定,機器就不穩定(甚至可能壞掉),生產線就無法流暢,而工業革命以來讓我們最驕傲、讓每個人富足起來的「大量生產」就會瓦解,甚至我們的文化活動也會中斷(你能想像電影斷斷續續、音樂時有時無、燈光忽明忽暗嗎?)。
我們每天可以如此「順暢地」過生活,不會嚴重受到自然變化的干擾,不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正是因為我們有穩定的能源供應。也就是說,某個技術本身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沒有某種生活形式作為支撐(或與它相伴而生)的話。如果生活形式不改變,核電問題就無法真正獲得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反核人士聲嘶力竭、大聲疾呼,核電依然像是擋不住的火車持續輾過一切。
你可能會問:若真如此,為何義大利能夠經由公投成功廢核?原因是,義大利向法國買電,而法國的電哪裡來?核能電廠。所以,義大利沒有真正廢核,因為他們沒有改變生活形式,他們只是將核能問題轉嫁出去。那為何法國願意承擔風險發展核能還賣給義大利呢?因為法國的核電廠就蓋在……靠近義大利的地方。
清華大學之前辦過一場「台灣的未來:擁抱或拒絕核電」辯論會,最後雙方發表結語時,贊成台灣必須發展核電的清華核工系教授李敏說:「早期台灣在發展核電時,核電是技術問題;後來反核運動開始,核電變成了政治問題;今天講完我發現,核電其實是哲學問題!」全場哄堂大笑。大家笑,是因為覺得核電怎麼會是哲學問題。但實際上,它就是。是否採用核能發電,背後的問題其實是:我們要過甚麼樣生活?我們把甚麼樣的價值擺在第一位?這不是技術、不是政治,而是哲學。
我們到底要不要核電?假如一定要給個答案,我會說:不要。但我不贊成使用核電,不是因為核電有風險、不是因為核電官商勾結、更不是因為核電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科技菁英,而是因為我不贊成現在的生活形式。這才是所有爭議的根源。